<acronym id="ybjzs"></acronym>
        1. <var id="ybjzs"></var>

              1. 赫伯特·席勒

                赫伯特·席勒-傳播蛙

                席勒是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批判學派先驅。席勒是一位與斯密塞一樣,不僅在理論上對傳播學有重大創建,同時也為傳播學科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學者。他認為,大眾媒介聯系著政治和經濟權力的中心,由于這種聯系,媒介在提供民主論壇和公共空間、 監視有權勢的利益集團方面就會有所不足。

                人物簡介

                在《大眾傳播與美利堅帝國》一書中,席勒提醒人們注意美國出口的電影、音樂和其他媒介產品對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的潛在影響。他認為,美國的傳媒公司醉心于破壞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國的傳媒產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國家的人們很難抗拒它們。結果是,西方控制的國際大眾傳媒就會取代民族文化,這種形勢就像是搶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奪殖民地國家自然資源,以使殖民國家發財致富一樣。 此后(1973、1976、1979、1981年)他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闡釋這一理論。 2000年1月29日他以80高齡去世。當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頭號國家:一個美利堅帝國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對這一理論作了最后闡釋。席勒回溯了美國如何通過虛偽地聲稱維護國際間"信息的自由流動"原則和大力資助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手段來支持傳媒公司在海外推銷他們產品的歷程。他指出了當代美國社會的資訊機器支撐美利堅帝國在海外進行冒險的途徑與方式。

                學者批判

                當美國的傳媒對全球媒介系統的支配地位在70年達到巔峰的時候,一些國際傳播學者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批判也達到了高潮,一大批關于"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著問世。這些批評者認為,國際傳媒就像19世紀的歐洲殖民帝國一樣經常是不請自來地向其他國家出口西方價值觀念。而這這些國際傳媒的總部都設在美國和歐洲前殖民宗主國家。文化帝國主義的主要觀點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在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播方面不平衡的一種關系。其主要問題是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新聞報道、電影、電視節目、有線電視頻道和音樂產品等文化產品的流動極不平衡。 20世紀80年代美國電視網播出的肥皂劇《達拉斯》(Dallas)一度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在全球熱播。許多論者擔心,如此之多的媒介產品從美國流入到其他國家會使得美國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逐步被取而代之,從而消蝕或改變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

                思想觀點

                文化帝國主義的重量級批評家、美國學者約翰·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指出,文化帝國主義著重批評的是,資本主義是一種勻質的文化力量,而這種資本主義是在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著一種消費文化。英國學者杰里米·滕斯托爾認為:"文化帝國主義命題認定,這個世界上許多地方真正的、傳統的和本土的文化正在被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大量精心制作的商業和媒介產品的一古腦傾銷而席卷出局。"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午夜激情视频免费_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更新_一区无码中文字幕_榴莲成版人app
                <acronym id="ybjzs"></acronym>
                      1. <var id="ybjzs"></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