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ybjzs"></acronym>
        1. <var id="ybjzs"></var>

              1. 奇云:媒介即存有

                奇云:媒介即存有-傳播蛙
                推薦理由《奇云》是《對空言說》的作者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第二本專著,《對空言說》被稱為傳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而這本《奇云》同樣想象萬千,妙語迭出,為我們重新理解媒介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在這本書中,彼得斯扮演著一個很好的人文主義博學家式的導游角色,引領我們仰望天空,眺望海洋,感受火焰,審視自己的身體……借此,彼得斯扭轉了19世紀以來符號意義上的“媒介”之義,提出了“元素型媒介”的概念,將所有支持和輔助生活及生存的基礎設施系統都包含進其中,使媒介具有了生態、環境和存有層面的意義。

                作者簡介

                約翰?杜海姆?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美國當代著名的媒介史家、傳播理論家和傳播哲學家,國際傳播學會(ICA)會士,有“美國傳播學界的稀有動物”之稱,具有崇高聲望。彼得斯為斯坦福大學傳播學博士(1986),曾長期執教于艾奧瓦大學(1986-2016),任克雷格?貝爾德講席教授,現為耶魯大學英語、電影和媒介研究教授。著有《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1999)、《取悅深淵:自由言說與自由傳統》(2005)、《奇云:媒介即存有》(2015)、《撒播知識:歷史中的信息、圖像和真理》(2020)。

                 

                內容簡介

                第一章中,彼得斯對其研究路徑和研究對象做了說明。與大部分主流媒介研究都將媒介技術或媒介體制作為研究對象不同,彼得斯將媒介視為各種存有方式(modes of being)予以考察,他既不分析媒介“文本”和訪談媒介“受眾”,也不去考察媒介的政治經濟特性,而更多的是將媒介視為文明甚至存有的歷史性構成因素。另外,彼得斯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基礎設施媒介”這一概念。

                第二章中,彼得斯將目光投向海洋,并認為水下世界和陸地世界之間的關鍵差別在于,生存于其間的生物是否具有制造物件的能力。作者將鯨類作為水下生物的代表,它們“有技藝但沒技術”,更凸顯出技術在人類生存中的嵌入性。

                第三章中,彼得斯指出了火及運用火對人類的意義,認為火與海洋和天空一起,成為了藝術和工藝發源的溫床?;?,可以處理時空;火建立和維持著社會關系;火改造我們的腸胃;火使機器文明迅速征服世界;火也為人提供了一系列表達情感的意象?;鹨浴盎稹钡男问?,讓我們見證到了“媒介”在人類生存和文明秩序中的“培養基”地位及其起到的有形和無形之化用。

                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彼得斯聚焦天空媒介。彼得斯認為天空并非很多人認為的那樣空空如也,而是充滿了媒介。這兩章分別探討了兩種天空媒介:周期性的時間和具有變動性的時機。前者涉及歷法、生物節律(如電燈對睡眠的影響)、定位技術;后者則涉及當下與變化,如計時工具(金屬鐘、鐘表、沙漏、香)、標準時間體系、塔樓(鐘樓、電視塔)。

                第六章,彼得斯主要討論“銘刻型媒介”,如語言、書寫還有我們的身體。語言使我們能夠通過語法、音素、語素和語用學創造多元世界;書寫被授權承載著人類的記憶、思想和歷史;而作為媒介的身體,不僅在形狀和功能上都是歷史的、文化的和技術的,也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關于“我”的訊息。

                第七章中,彼得斯討論的內容包括上帝的絕對知識、數字時代以谷歌為代表的數據庫、博爾赫斯的“宇宙圖書館”、物理學對宇宙的繪制、光、引力與神學。并提出了幾個核心問題:對越來越龐大的數據,我們該如何應對?知識到底存在于何處?它是存在于人腦、圖書館、我們這個物種,還是存在于某種由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組成的符合網絡中?

                 

                本書目錄

                緒論 /001

                第一章?理解基礎設施型媒介 /015

                媒介非表意,媒介即存有/015

                充滿喜悅的1964年/017

                杠桿作用(leverage)/021

                技術(technik)和文明/026

                基礎設施主義(infrastructuralism)/035

                存有與物/044

                經驗與自然/050

                媒介和自然,以及媒介作為自然/054

                浮游于多舟之上/058
                第二章?倫鯨類和傳播;或,我們存在的港灣/063

                海洋是媒介嗎?/063

                海洋棲居地中的鯨類/067

                呼吸、臉和聲音/071

                幻想之歷史/078

                沒有基礎設施的政治性動物/088

                有技藝而無技術/098

                非共時性/103

                關于吸血鬼烏賊和家貓/108

                整齊有序與航海技術/113

                自然與技術之間的相互模仿/122
                第三章?一場關于火的布道 /130

                作為煙火之技術/130

                人類的生態優先性/135

                維斯塔火/138

                關于氧氣和油/144

                意義:模糊而強烈/148

                容器型技術/156

                定居地和其他容器/161

                植物的馴化/165

                動物的馴化/171

                人的馴化/175

                第四章?餐瓊中的燈光:天空媒介|(時間)/181

                天空媒介/181

                閱讀天堂/186

                計時/192

                生物歷/195

                日和年/198

                歷法之爭/2-6

                歷法改革和慣性/213

                被圍困的夜晚/217

                日晷/220

                定位/223

                第五章?時代和季節:天空媒介|(時機)/231

                時鐘和歷法/231

                機械時鐘/236

                時間之協調/239

                鐘/245

                塔樓/252

                虛空之召喚/260

                作為氣象兵的海德格爾/262

                天氣和眾神/265

                天氣與現代性/271

                云/276

                第六章?“臉”與“書”(銘刻型媒介)/284

                語言與書寫/284

                作為媒介的身體/290

                手勢、演講和書寫/294

                遠程在場和(肉身)在場/298

                作為權力技術的書寫/303

                最具變革力量的技術創新/307

                固定和擦除/313

                書寫史上的里程碑/319

                用眼睛聆聽/329

                時空的相互轉化性/334

                第七章?上帝和谷歌 /342

                知識之網/342

                宇宙作為一座圖書館/346

                要存在就得先被感知/348

                請繼續搜索/352

                谷歌:一種宗教媒介/361

                生命之書/368

                標簽的節日/375

                充滿了“等等……”的宇宙/380

                有偏向的記錄/386

                本體論是彎曲的/392

                媒介與神學(六重宇宙)/399

                圣哲的放手/403

                結論:意義的安息日 /407

                 

                閱讀感悟

                誠如《奇云》的譯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鄧建國所言:《奇云》遠不是一本一遍就能讀懂的書。其內容橫跨自然與文明、遠古與現代、新石器和新媒體、人體與機器、海洋、陸地、星空、大氣......并涉及數十個學科:人類學、動物學、升學、天文學、哲學、文學等。如果說《對空言說》回答了“什么是傳播/交流?”等傳播認識論問題的話,那么《奇云》試圖對“什么是媒介和技術”“它們如何像自然一樣塑造了文化與人性”等媒介的本體論問題做了波瀾壯闊的重新思考和綜合,并提出了一種“元素型”哲學。鑒于此書的廣度與深度,小羊從“媒介的含義”的角度闡述《奇云》帶來的啟發。

                1.回歸作為“環境”的媒介

                在今天的媒介理論和一般的社會和文化理論中,“media”一詞大多鎖定在符號層面,承載著與“各種意義生產方式”相關的所有話語,成為了一個單向度的術語。但彼得斯在對“媒介”做詞語梳理時,發現媒介其實早年與“自然”“環境”“處于中間位置的載體”等意義形影相隨。

                實際上,人們習以為常的新舊媒介都被嵌入白天和黑夜、天氣和氣候、能源和文化的不斷馴化中,他們的出現需要各種前提條件,包括大量被喧嘩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就拿我們目前所處的數字時代來說,如果沒有礦洞和礦物、云層和電網、人類需求和勞動的習慣,以及人類不平等的和浪費型的全球模式,我們是不可能進入數字時代的。

                因此,彼得斯嘗試將符號學這樣的枝節重新插回到本來就具有的“自然”根基中,使之與作為“環境”的悠久傳統再次對接,將慣常的媒介訊息這一重點轉到對媒介的本質以及“將自然視為一種媒介”的分析。

                2.媒介即存有

                媒介研究已在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碩果累累,《奇云》則推動其朝“存在”這一生存方向發展。人類并不是赤手空拳就能生存在地球上的,而是與海洋和天空為伴,以物質和技術為基礎,在波動中抓住“支點”,“支點”又引發波動——組織和調制新的變革。所以彼得斯斷言:媒介不僅是“關于”這個世界的,而且“就是”這個世界。媒介即存有,即為人類之境況。

                當我們不再將傳播只是理解為訊息發送,而是將其看作使用者進行創造的生存條件,媒介就不僅僅是報紙、廣播、電視、手機,同時也成為了基礎設施,是人類行動和存有的棲居之地和憑借之地。

                3.媒介與意義

                媒介作為一種中介物,其重要性一直被視為低于意義本身。我們總是傾向于認為意義是人類有意識的建構出的東西,因而比媒介更值得重視,但彼得斯認為媒介往往蘊含著最為深刻和最為偉大的意義。

                不論是今天的數字媒體,20世紀的大眾媒體還是更為基礎的“自然環境”,它們不僅是人類管理和認識世界的工具,人類生存的依憑,更是具有本身意義的存有。彼得斯教給我們:意義不應當被錨定在主觀性上,我們面對的艱巨任務是如何聽到媒介沉默的音樂。

                 

                內容摘錄

                眾所周知,任何生物一旦被移植到缺少天敵的棲居環境中都會繁榮昌盛?,F在計算機已經如動物一樣繁衍擴散到了我們的汽車、微波爐、烤箱、抹布和垃圾、音樂和心靈、衣物和身體。也許,正如喬治·戴森曾大膽指出的那樣,在由硅做成的光纖電纜中生存著新的物種且正在演化?;蛘呷缣颇取すS說的,計算機已經成為生存在“自然—人工”環境中的新型陪伴性物種。

                ——引自第一章 第58頁

                與海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只能依靠船舶在海上生存和發展,天空對人類來說更是如此。因此,“船”(the ship)已經成為人類言語中的一個持久的比喻,一直人類在各種兇險的環境中通過人造棲息地而得以存活——也即人類對技術的極端依賴。

                ——引自第二章 第113頁

                由于歷法是舊時代合法性的象征,所以革命者和改革者常常會首先攻擊舊歷法,就如同20世紀的個人革命者首先會接管電臺一樣。在古代,歷法就是廣播系統,歷法改革也標志著去哪里的轉移。

                ——引自第四章 第214頁

                塔樓具有的以上兩種平衡作用——視界(vision)和可見性(visibility)_密不可分,共同致效。羅蘭·巴特稱埃菲爾鐵塔“作為一個物體,它可以看;作為一道目光,它又可以被看”。它背離了“看見和“被看見”兩者通常的離異關系。它在“看”與“被看”之間實現了隨意的流動。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埃菲爾鐵塔是一個健全之物,它統合了“凝視(gaze)”具有的兩個“性別”——同時具有陽剛氣質的“看”和女性氣質的“被看”。

                ——引自第五章 第258頁

                聲音本身或聲音的運動只能發生在當下,而且每次都只能是一個單獨的事件,這使得所有時間事件都具有表演色彩。如果每段聲音發出后都不是瞬間衰減,那么世界將充滿轟隆隆所謂布朗噪音。媒介符號只能在一定時間長度內抵抗熱力學耗散。我們在時間上的存有(being)必須通過消失才可能存在(to be)。

                ——引自第六章 第334頁

                假設一場瘟疫殺死了全人類,只留下了人類的所有物質器物,那會發生什么?此時博物館和圖書館的藏品、辦公室和海關的大量文件是否仍然有意義?如果沒有生物能夠閱讀它們,人類所有的外化儲存還有智慧嗎?如果我們堅持智慧是客觀的或公共的,而不是主觀的或私人的(我就這么認為的),那么前述問題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相信,即使在瘟疫之后所有的人類的不存在了,這些人類文本的意義仍將持續,就像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沒人能讀懂埃及象形文字,但它仍然有意義一樣。

                ——引自第七章 第348頁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午夜激情视频免费_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更新_一区无码中文字幕_榴莲成版人app
                <acronym id="ybjzs"></acronym>
                      1. <var id="ybjzs"></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