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炳哲的數字化信息批判:我們為什么要從倦怠社會走向妥協社會?
韓炳哲是德國當今一位非常知名的哲學家,相較于德國歷史上的經典哲學理論,韓炳哲的寫作風格簡潔明快,易于理解和傳播,因此也被很多人成為“網紅哲學家”。韓炳哲的作品主要關注當代人的精神狀況,以及帶來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營銷傳播領域的自媒體,我主要關注他在這個領域的觀點。 韓炳哲關于信息傳播的觀點主要在他的《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書中體現,這篇文章我將結合這些書來闡述一下他的核心觀點。01? 數字信…... -
AIGC的技術傳播如何出圈?
前段時間,一個新聞很火,網友通過AI技術復活了奶奶。孫子打字,奶奶用自己聲音并帶有表情地進行回復。 大叔看《流浪地球2》的時候,還覺得劉德華讓已故女兒在虛擬世界重生這樣的情節有些遙不可期。 萬萬沒想到的是,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一個網友都能把已故奶奶“復活”。 通過“AIGC+虛擬人”技術,真的可以“復活”已故親人嗎?答案是真的。 昨天晚上,大叔就刷到這樣一條短視頻。 兒子在婚禮當天,翻看相…... -
淄博燒烤的爆火路徑案例拆解
2023年5月18日至20日,方剛老師和劉春雄老師“進淄趕烤”,現場體驗淄博燒烤、現場交流,真正做到“現場、現物、現實”的三現主義。20日晚,方剛老師和劉春雄老師在“新啤酒”群和“新營銷”群分享了“趕烤”的感想,本文根據分享整理。 無劇本大戲值得拆解 方剛老師: 首先,我先界定一下討論的邊界。 我們不討論淄博燒烤好不好吃?不討論淄博燒烤火多久?不討論淄博燒烤背后有沒有高人,是不是炒作?包括淄博燒烤…... -
全網打卡淄博燒烤:短視頻造神、社交平臺種草和網紅城市的網感
最近,淄博成為國內一眾網紅城市中的“頂流”。各路大V、媒體、游客紛紛發布打卡淄博燒烤的短視頻,不僅在網絡上引發持續討論,線下燒烤店也迎來一輪又一輪排隊潮。 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種草,是如何推動一座城市出圈的?淄博燒烤的火爆傳播能夠被復制嗎?本期全媒派對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娛樂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晏青,為大家詳細解答。 短視頻造神:還會有下一個“淄博燒烤” 問題一:在短時間內拔高一座城市的知名度…... -
“淄博燒烤”究竟如何引爆全網的
最近一段時間,淄博燒烤成為了流量密碼。 但大叔翻了不少文章,除了dt研究院,其他都是捕風捉影,并沒有說清楚: 淄博燒烤究竟是如何成為頂流的? 大叔認為吧,在“去中心化+數據化”的傳播時代,不用數據說話,都是“耍流氓”。文末會送福利。 于是有了本文,“萬能的大叔”團隊不僅借助了識微科技的輿情監測系統,還通過平臺和第三方抓取數據(巨量算數、微信指數、蟬媽媽、百度新聞),以傳播大數據分析為核心,從人群、…... -
品牌在傳播“愛”這個議題的思考
情人節所引動的“浪漫經濟”,讓整個月的營銷活動都多了幾分甜蜜和愛意。也許你會發現,雖然很多品牌都在針對“愛”的議題發聲,但是能夠打動自己的卻是寥寥可數。 究其原因,是許多品牌在傳播“愛”這個議題的過程中,融入了太多的“創意”。那些從新奇角度去詮釋它的案例,很容易把愛真正的內涵給解構掉,這種不是真情流露的情感,自然無法喚起觀眾的共鳴與認同。 今天,被一支純甄的手繪動畫打動了。短片通過孩子純真的視角,…... -
誰來做公益傳播的破壁者?
1 讓罕見,常常被看見 最近,在一部名為《罕見群演經紀公司》的短片中,身患學名為“假性軟骨發育不全”罕見病的黃如方,在試鏡時拒絕了刻板印象“我想當一個演員,我不演矮人族,不演身殘志堅的勵志斗士,我只想演一個你常常會看見的普通人。比如說,沒什么特別的乘客;或者一個親戚,家庭聚會能見到的親戚;一個愛好藝術的人,在展覽館里拍拍照?!?片中,除了黃如方,還有幾位患有不同罕見病的“群演”來試鏡,他們都想當演…... -
做整合傳播要用“有效注意力時間”來轉化流量計算方法
1 這兩年經常聽人說“流量枯竭”,聽都聽煩了。 今天咱就聊聊啥叫“流量枯竭”,以及這個“流量枯竭”時代下我們的生意該怎么做? 先說一個讓我驚訝的事實。 老苗自認為還算自律,身邊人好像也這么認為,至少是個喜歡讀書,還算熱愛工作,不喜歡花天酒地,不沉迷游戲娛樂的人。 前幾天無意翻到手機里顯示的“屏幕使用時間”,居然長達6小時47分鐘。再看七日平均,也達到了將近6小時。 占用我時間最多的分別是微信(交流…... -
彭蘭:人機傳播與交流的未來
文章精要節選 人與計算機關系的研究,起源于人機交互視角。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是研究人、計算機之間相互影響的技術,其研究重點是用戶界面,即人與計算機之間傳遞、交換信息的媒介和對話接口,主要涉及人與各種輸入、輸出設備之間的交互。但在早期人與機器的交互中,人的目標只是更好地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 隨著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應用進入人際傳播領域,…... -
認知傳播學:傳播學新范式和新進路
作為廣告商,如何才能把產品精準宣傳到顧客的“心巴”?作為教師,用怎樣的講述方式才能讓學生更快地吸收知識點?作為辯手,用何種話術才能有力地說服對方?……想要從根本上回答這些日常傳播活動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受眾的認知規律出發,去探尋人腦對傳播活動的影響機制。這也正是傳播學領域的新興分支學科——認知傳播學的研究重點。 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的認知傳播學,在傳播學發展遭遇瓶頸時回到了傳播過程的邏輯起點,再…...